第一部分 十门开启
天台宗
贤首宗
隋朝 智者大师(智顗)
天台山——止观为本——《法华经》
陈德安,湖南人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六根功德
《大智度论》
华严宗:法顺和尚(也叫杜顺),文殊菩萨化身
师傅:僧珍禅师,黄毛小狗,因圣寺的来历
武功县:毒龙附体病人
唐太宗:称他为“帝心”。敦煌
法藏 -武则天-华严宗-贤首国师
天台宗:五重玄义
一释名;
二辩体;
三明宗;
四论用;
五判教相
贤首宗:十门分别:
一教起因缘
二藏教所摄
三义理浅深
四教所被机
五能诠教体
六宗趣通别
七修证阶差
八历明传译
九总释名题
十正解经文

一 教起因缘
通缘:总的因缘
别缘:具体到本经的因缘
善慧菩萨: 一生补处- 兜率天-圣善
观五事:
一者观诸众生熟与未熟,
二者观时至与未至,
三者观诸国土何国处中,
四者观诸种族何族贵盛,
五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应为父母
阎浮提迦毘罗卫国: 释迦种姓-甘蔗王-净饭王-摩耶夫人-
太子-八相成道
古代印度-迦毘罗卫国-喜马拉雅山-释迦族的净饭王-摩耶夫人-蓝毗尼-
太子-“悉达多”-富贵吉祥
三座不同的宫殿-物质享受
城外游玩:
一位瘦弱可怜的老人;
一个痛苦呻吟的病人;
一位出家人
修行求道:苦行林修-菩提树-
“不成正觉,终不从此座起来”
禅定中起,见满天繁星,心中一亮,感叹道:
“怪哉!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佛
佛陀说法-僧团-四十九年-世寿八十岁。
《妙法莲华经》言:“
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妄想、分别、执着
总的因缘五个:
-
佛之本愿:
-
因果业缘:
-
机感顺故:
-
利益众生:
-
应病与药:
楞严经的因缘,又分五重:
1)示三昧门:
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2) 破妄显真:
3) 示修行方法:
二十五种修行门-耳根圆通-一门深入
4) 为伏魔故: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佛宣说神咒,五十种阴魔
5) 为究竟佛果:
大佛顶首楞严王
如此十条,就是教起因缘

二 藏乘所摄
三藏十二部-经律论,戒定慧三学
经-契经-修多罗-定学
律-戒律-毗奈耶-戒学
论-对法-阿毗达磨-慧学
十二部:
长行重颂兼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
(一)长行:记叙文
(二)重颂:偈颂-诗歌
(三)授记:善记-恶记
(四)孤起:偈颂-金刚经
(五)无问自说:阿弥陀经
(六)因缘:善恶因缘-一切法因缘生
(七)譬喻:
(八)本事:二十五位菩萨
(九)本生:本因地中
(十)方广:
(十一)未曾有:
(十二)论议:
《楞严经》:摄十二部,全部具足
所摄教体
华严“三时五教”
天台“五时八教”
华严贤首国师立三时五教:
三时谓日出、日升、日落。
日出:阿含方等般若,三机普被
日落:法华涅槃时
五教:小、始、终、顿、圆
天台宗-智者大师-五时八教:
五时: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
八教谓顿、渐、秘密、不定,谓之化仪四教;
藏、通、别、圆,谓之化法四教
五时说法
第一时说法是华严时
第二时说法是阿含时
第三时说法是方等时
第四时说法是般若时
二权一实,即两种权巧、一种实法。
“权”者,乃善巧方便。
“熟酥”
第五时说法是法华涅槃时

三 义理浅深
憨山大师:
“《楞严经》是诸佛如来大总持之秘密心印,统摄一大藏教三乘五时,圣凡真妄、迷悟因果摄法无遗,修证邪正之阶差、轮回颠倒之情状,了然目前如观掌果;可谓彻一心之源、该万法之致,无尚此经之广大悉备者,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舍此别无开导矣!”
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
长水法师、憨山大师、宣化上人、元音老人
《心经》、《阿弥陀经》
《楞伽经》
佛佛道同,道有多门,理体是一
四 教所被机
佛教有大乘小乘,大乘如大车
一乘二乘三乘五乘
五种根器
第一种人天乘: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第二种声闻乘:有余涅磐
第三种缘觉乘:十二因缘-罗汉果位
第四种菩萨乘
第五种是佛乘
如经中云:“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炼若,正修行处。”
五 能诠教体
诸法实相
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
经中文殊菩萨答佛偈云:
“我今启如来,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释尊应化娑婆,既然以音声为教体,我们学佛人,无论念佛、参禅、念咒,都是要心念耳闻,都摄六根,静念相继,方能达一真实相。
清凉大师:十种教体
六 宗趣通别
宗者,宗旨
如经中所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应当看月”。
宗趣有通别之称。
因缘:其宗为一心,四科七大,总归如来藏性
七 修证阶差
佛法修证,先正因地。
修是复义
修行法门:修以开悟、悟后起修二门
《楞严经》:
四种清净明诲-三种渐次-二十五圆通
从十信到十地,等觉,妙觉等,都是果位阶差。四禅八定,破除五十种阴魔
八 历明传译
本经开头说: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北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由西域进入长安、洛阳等地;
南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由广州入南京、洛阳等地。
两晋时期:鸠摩罗什
唐朝:《大般若经》、《华严经》、《楞严经》-玄奘法师
智者大师-《法华经》-三观-“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
般剌密谛-白绢-蜡封-广州-武则天-丞相房融-制止寺-房融夫人
“中天竺”-月邦-西域国-其土有五
“沙门”-“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龙树菩萨-龙宫-般剌密谛是-“极量”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乌苌国-弥伽释迦-阿输迦王的花园-乌场-弥伽释迦-降伏”
菩萨戒弟子 前正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清河房融 笔受
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
《梵网经》
“前正议大夫”-“谏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清河是地名,就是房融的家乡,房融,有子房琯,他们父子均先后官拜宰辅。笔受是以其文笔,润色经文之意。由丞相来执笔润色,文字功底当然十分了得,因此我们今天读《楞严经》,其行文措词,都极为优美,堪称诸经之首。唐中宗(当时掌实权的是武则天)贬房融,更使他因祸得福,因翻译《楞严经》造福千秋万代,功德无量,不也善哉!
唐朝开元十八年,西京崇福寺沙门智升所撰的《续古今译经图纪》和《开元释教录》有如下记录:
《续古今译经图纪》云:“沙门般剌密谛,唐云极量,中印度人也。怀道观方,随缘济度,辗转游化,达我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场居止。众知博达,祈请亦多,利物为心,敷斯秘赜。以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遂于灌顶部诵出一品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部十卷。乌苌国沙门弥迦释迦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其僧传经事毕,泛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
《开元释教录》云:“沙门释怀迪循州人也,住本州罗浮山南楼寺。其山乃仙圣游居之处,迪久习经论,多所该博,九流弋略,粗亦讨寻,但以居近海隅,数有梵僧游止;迪就学书语,复皆通悉。往者三藏菩提流志译《窦积经》,远召迪来,以充证义。所为事毕,还归故乡。后因游广府遇一梵僧,出梵经一夹,请共译之,勒成十卷,即《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是也。迪笔受经旨,缉缎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
明朝戒润法师说:“至于润文,古皆别立职员,语或拙俗文者润色之,融相亦兼此职,故标名于经首,互显其功耳。夫融相请译,笔受润文,而又奏入内庭。时值国家多事,未暇颁行,诏神秀国师入内讲解,师将此经随出洛阳天宫寺。后师迁化,上以王礼殡送当阳度门寺,经亦与俱。彼时流传未广,几希湮没;慧振法师访度门寺得经始传。天宝十年,陕西长安兴福寺惟悫法师,复于故相房家得笔受本;始作玄赞疏十卷,并疏解广传焉。是则不惟量能二师为佛再来,即房相亦佛应身,于此方逗机说法,诚宜首标。”
因此,般剌密谛口诵,沙门弥迦释迦语译,沙门怀迪证译,房融润笔,这样的安排,我们更容易接受。不管谁以及有多少人参与了《楞严经》的翻译,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楞严经》是佛之真经,不是什么伪经。佛陀在入般涅盘之前告诫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就算《楞严经》真是谁编造出来的,只要能与佛之心印一致,佛也一定印可的。佛的法运有一万年,《佛说法灭尽经》说:“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又说:“《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
宣化上人
九 总释名题
七个种类:
第一、以人为名。《佛说阿弥陀经》、《维摩诘所说经》
第二、以法为名。如:《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
第三、以喻为名。如:《梵网经》。
第四、以人法为名。如《佛说仁王般若经》
第五、以法喻为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六、以人喻为名。如《菩萨璎珞经》。
第七、以人法喻为名。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楞严经》的全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经中言:“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下面我们详细讲解。
一座须弥山,有一个日月、四大洲,即一个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三次以千积(即千的三次方),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佛”-佛陀耶
“顶”字
“大佛顶”
经中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徧示现十恒河沙。”大佛顶,佛三十二相之无见顶相,法、报、化三身为一体,在佛为大佛,在菩萨为大菩萨,在人为大人,都是三德所聚,福慧具足。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
三摩性定,在果德名大佛顶,在因行名首楞严。修首楞严者称菩萨,证大佛顶名如来。《十六观经》云:观音菩萨,身相众好,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所谓直示向上事者,以佛顶亦是清净法身之影像,见大佛顶者,是名如来。
“如来”
十大名号: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
戒润法师的讲解:
“经中此见及缘。所谓一切事,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所谓究竟坚固,亦是大定之总名。具此大定,观法如幻,得见心性,谓之究竟。心即常住,谓之坚固。盖般若智日朗于法身性天,上上下下无所不照,世出世间诸法实相,彻法本源不动不坏。如此一切究竟坚固,即尊者示邪染为缘浚发大教。首以得成菩提为请,佛为征心辨见,以明阴处入界皆如来藏,地水火风不相陵灭,殚二十五圣之所证,穷五十五位之所诣,精研七趣情想,详辨五阴魔邪。直至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一切事究竟坚固之旨也。盖谓大佛顶是究竟坚固之果;如来密因是究竟坚固之理;修证了义是究竟坚固之教;诸菩萨万行是究竟坚固之行;首楞严是究竟坚固之定。意看经者,依教解理、依理起行、行满证果、因人果人、显法密法,总不出一楞严大定。”
“经”,是契经,梵语修多罗。经有“贯、摄、常、法”
十 正解经文
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如是我闻”至“归来佛所”
从“阿难见佛”至“不恋三界”为正宗
正宗分有五个方面内容:
一见道。
二修道
三证果
四结经
五助道
后文皆是流通分,有二个内容:
一校验福胜;二欢喜奉行。
阿难-摩登伽女-先梵天咒-文殊师利菩萨
阿难问佛:妙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佛就告诉阿难:
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楞严经》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到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
什么是性,什么是相
从见道位
(卷一到四),
到修道位(
卷五和六:陈二十五圆通法门,选耳根圆通;述四种清净明诲),
再到证道位
(卷七和八:先是安立道场,宣说神咒,再由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到最后归结是助道位
(卷九和十:精研七趣和五十种阴魔,层层深入,这才圆满菩提,中中流入大圆觉海)。
下面开始第二部分:正说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