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武侠小说以侠义为主题,武功为手段,是武侠小说独特的文化特征,兼以中国古代医学、佛学、道家、易术及神秘学等,是中国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其出现及崛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文化和心理因素。
中国最早出现的长篇武侠小说为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这是因为晚清的社会生活矛盾,体现底层人民意愿的英雄侠士和体现市民上层理想的清官奇妙地在小说里结合,以集合的方式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市俗愿望。
清末民初亦有大量知识分子投身武侠小说创作,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王度庐的《卧虎藏龙》,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新派武侠小说”是指自1950年代开始以金庸、古龙及梁羽生等港台作家为代表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以区别于战前还珠楼主及平江不肖生等人所写的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公认的盟主,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
梁羽生开创了一个时代,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他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可以与金、梁比肩的人。
八十年代初金庸、梁羽生相继封笔,1985年古龙去世之后,港台武侠小说一片凋零。温瑞安从1986年底开始大力倡行“现代派武侠”,把大量主流文学的东西引入了武侠小说,成为第三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黄易辞职隐居离岛深山,专心从事创作,他的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让人叹为观止。
在80年代,由电影《少林寺》触发的武侠小说浪潮在国内掀起,武侠小说的发行量大大超过了纯文学作品。大陆“新派武侠”,是大陆作家对港台武侠的模仿。
90年代末,黄易武侠高潮渐渐平息,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武侠写手们在网络读者阅读选择越来越多,阅读口味越来越挑剔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向传统作家的实力靠拢,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武侠作品。
进入二十一世纪,武侠小说逐渐被人们冷落,在被人们冷落后,又在仙侠的高涨中,作者又寻找了新的发展道路,就是融合了仙与侠的作品,古仙武侠。
武侠小说风靡于海内外华人文坛,至今读者仍热忱未衰。新派武侠小说内容丰富且变化万千,极富娱乐价值,兼且由于电视、电脑相继普及,武侠小说超越了以往只以文字符号作为表现手段,更以多元、多种的符号形式,配合声音、彩色画面、彩色图片、动作等,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武侠热潮。